要成大事,先要會做人;而會做人,即是善于在交往中積累人脈資源。若能做到圓通有術,左右逢源,進退自如,上不得罪于達官貴人,下不失信于平民百姓,中不招妒于同行朋友,行得方圓之道,人脈大樹枝繁葉茂,那成大事一定不在話下了。
胡雪巖就是這樣一個人,在晚清混亂的局勢中立足腳跟,在商業(yè)上紅極一時。縱觀胡雪巖的一生,其成功之處可歸結在為人處世上,他能在亂世之中,方圓皆用,剛柔皆施,懂得如何積累人脈資源,并利用它為自己的商業(yè)鋪路。
圓而通神+誠信=財源廣進
首先,收得民心在,想不賺都難。
胡雪巖認為,如果錢只集存在富人手中,市面就活不起來;況且,過富必遭人妒。貧的越貧,富人越危險,饑民四起的情況下,富人是沒有安寧日子過的。
商人并不天然有義務關心社會問題,如果他們這么做了,精神層面上,表明了他們“好行其德”的良好品質;從實利層面上,表明了依靠商人如滴水般滲漏財富而支撐社會是一個健康穩(wěn)固的社會。這就需要商人行善舉,以感化社會。
胡雪巖當初創(chuàng)辦慶余堂,并沒有打算賺錢,后來因為藥材地道、成藥靈驗、營業(yè)鼎盛,大為賺錢。但盈余除了轉為資本,擴大規(guī)模以外,平時對貧民施藥施衣,歷次水旱災荒、時疫流行,捐出大批成藥,亦全由盈余上開支,胡雪巖從來沒有用過慶余堂的一文錢。
慶余堂的伙計們都有一致的議論:胡雪巖種下了善因,必會結得善果,他一時垮下去了,但早晚會再爬起來。所以,所有店員們都一如既往,正常去店里上班,維持店子的正常運行。這是胡雪巖性格“圓”的一個方面,對民行大“善”,而自己成為大的贏家。
精明的商人致富后,多“富好行其德”:一是富后周濟貧民。陶朱公棄政從商“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,再分散與貧交疏昆弟”;西漢商人卜式曾捐款二十萬,賑濟徒民。
有了這一層考慮,胡雪巖歷年在幫朝廷平靖天下和幫社會賑濟災荒方面,做出了大量貢獻。
胡雪巖正是有這種利人濟世的天性,加上他的超凡的悟性,從而在官商兩道如魚得水。
其次,圓才會通。
水往低處流,人卻是往高處走的。人本來和自然萬物有所不同,總不能水取下泄之勢,人也隨其自然,不求向上和前進。事情都是人做出來的,不通之處,總要想辦法讓它通暢才是。